港人已經常捱夜OT、捱夜晚睡、捱夜應酬……加上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有機會釀成失眠,身體疲累、精神變差,甚至令身體的免疫力下降。這些問題除了要從戒掉捱夜習慣之外,有需要可做簡單穴位按摩「急救」,改善捱夜後的身心狀況。
![治未病-247時時養生-穴點穴健康-陳綺琪-捱夜](https://1104749640.rsc.cdn77.org/wp-content/uploads/2024/01/圖片-8.png)
長時間大壓力致肝鬱脾虛
龐大工作量或致平日經常精神緊張,長時間被壓力困擾的話,就會容易導致肝鬱。註冊中醫師陳綺琪指出,肝鬱易犯脾胃,而脾胃屬後天之本,即生化氣血的來源,故若受影響致氣血不足的話,就很容易誘發一連串身體問題,如口臭口乾、胃酸倒流、大便稀爛、臉色萎黃和易累等等。
而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虛者常感全身疲憊,睡多久都不足夠、經常沒精神,全身乏力,覺得四肢沉重。
在中醫學說中,心肝脾肺腎可對應五行概念,相生相剋。肝主氣機疏洩,若情緒緊張、壓力大,亦會導致體內的氣血運行不佳,因而導致氣滯。氣滯即氣機流動得差,因「不通則痛」,繼而會引起各種痛症,如時下常見的偏頭痛。
睡得久不如睡得準
中醫常常叫人晚上11時就要睡覺,因晚上11時至凌晨3時這段時間為肝膽經當令,要開始養好陽氣。當完全入睡後,夜晚肝臟血的功能就能運作,因為即使脾胃能生化氣血,都要靠肝臟去封藏住,否則同樣會流失。
![治未病-247時時養生-穴點穴健康-陳綺琪-捱夜](https://cdn1.cybassets.com/s/files/13629/ckeditor/pictures/content_c86cb879-50c6-41e1-b51d-0cba7f89e4a3.png)
心藏神,人的神志活動都與心臟有關,心血虛的話整個人的神志容易恍惚,難以集中、專注力低,也較健忘,影響工作表演,猶如惡性循環。「晚睡令翌日工作表現變差,被老闆罵或不滿自己,又因而變得焦慮緊張,難以入睡。這些因素可互為因果,屬連帶關係。」陳醫師說。
有些人抱著「補眠」概念,認為縱使凌晨四、五點才睡,翌日晚起一點就能補回來,對身體沒影響。陳醫師指,此說法並不正確。雖然睡眠時間長能勉強支撑一日的身體活動,但精神恍惚、手腳乏力或痛症等問題仍會累積,甚至惡化。
![治未病-247時時養生-穴點穴健康-陳綺琪-捱夜](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22/01/31/draft/15694951.jpg&x=0&y=0&sw=0&sh=0&sl=W&fw=1280&exp=3600)
陳醫師提醒,長期捱夜,非於11時至3時此時段入睡;即使睡得久,肝藏血的功能亦會受影響,變成肝血虛。即使睡了12小時,起床時仍覺得頭重重、頭痛,好難補得返,睡得多不代表睡眠質素好。熬夜熬得多會掉髮、容易失眠,體內因而產生虛火,繼而易長飛滋、牙肉腫痛和喉嚨痛,身體免疫力下降,易病易感冒。
5大穴位調神志減恍惚健忘
生活、作息習慣調理需時,若打工仔上班時精神恍惚難專注,又昏昏欲睡,陳醫師指可以做些穴位按摩「急救」,醒醒神,逃離虛浮狀態。每日起床後、工作時、入睡前都可按5至10分鐘,用指腹揉按,或用手指關節按壓都可,以刺激穴位。對難以集中、健忘、失眠等人士有幫助,太沖穴更有助疏肝解鬱。
百會穴:兩耳尖往頭頂連成一線,再從鼻樑往上連綫到後腦,兩線交叉點處。
四神聰穴:位於百會穴前後左右各距1吋處,共4穴。
神庭穴:前額髮際綫,正中直上量約半吋。
本神穴:神庭穴左右兩旁約3吋處,共2穴。
太沖穴:在腳拇趾、次趾夾縫正下方,約兩指距離。
陳醫師續解釋:「頭屬諸陽之匯,6條陽經都會經過頭部,故做頭部穴位按摩,或梳一梳頭,使頭部經氣行的暢通,都有助醒神。但穴位按摩非只得醒神作用,此屬一個雙向調節的機制,有助調節神志活動,應要精神時就提升陽氣、醒醒神減恍惚,應要入睡時就安神,有助封藏、入陰。」常感頭痛者,亦可按後頸風池穴,紓緩肌肉繃緊。
![治未病-247時時養生-穴點穴健康-陳綺琪-捱夜](https://doqvf81n9htmm.cloudfront.net/data/AllenLin_169/11.2/11.5/11.13/11.21/11.25/12.3/12.10/12.17/12.23/12.26/1.3/1.8/1.10/1.20/1.31/2.5/2.11/2.17/2.22/2.27/3.5/3.12/3.18/3.27/4.3/4.14/4.28/5.6/5.15/5.29/6.3/6.9/shutterstock_1512086696.jpg)
若失眠持續,難以入睡但而不知成因,建議盡早求醫,辨清體質和致病源、對症下藥。一般而言中醫可循針灸紓緩病徵,加強調和神志的功效,亦可配合中藥治療。
少飲咖啡提神改用茶療
除做穴位按摩,陳醫師亦建議以下兩款食療改善精神。可因應個人體質選用,有需要時可向中醫查詢。
薑茶
可加少許紅糖,適合沒熱氣徵狀者,有助陽氣升發,改善精神,建議在中午前飲用。分量可按個人體質調校,喝完應感覺身體和暖舒適。有陰虛徵狀如牙肉腫痛、眼現紅筋多分泌物者宜避免,因薑有發散之效,或加劇內熱情況。
太子參石斛焗水
太子參、西洋參都可,約12至15克,可加相若分量的石斛,加水焗30分鐘左右,補氣亦可清虛熱。若常捱夜覺得眼睛乾澀,另可加些沙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