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大致可分為三類﹕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當中又大致可以為慢性及急性2類。養和醫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詹楚生醫生指出,慢性白血病及淋巴性白血病或未有病徵,即使每年做全身檢查亦未必察覺,所以於檢測時要仔細分析各指數,才有機會及時進行治療。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醫生,主題是血癌,其實血癌是甚麼?
小童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較多
醫生: 有別於固體腫瘤,如肺癌、乳癌等,血癌其實只是一個統稱,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
主持: 先介紹白血病,據指急性白血病是較常見於小童的癌症,對嗎?
醫生: 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再細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患者以小童較多,雖然是嚴重疾病,但小童有較大機會可根治;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成年人患者居多,不少病人需要以骨髓移植治療。
主持: 明白,兩個均是急性白血病,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 常見於小童患者,這是因為有基因問題嗎?
醫生: 其實大部分血癌個案也有一定程度基因變異,例如不同染色體對調,會引致組合基因或組合反白,導致多個基因變異,進而演化為癌症。透過「次世代基因排序」檢查癌細胞基因圖譜,有助識別出致癌基因或變異基因,很多人擔心基因變異是遺傳,但其實所謂基因或染色體變異,絕大部分全屬後天,和家族遺傳沒有關係。
急性白血病容易流血或發燒為病徵
主持: 明白,患有急性白血病的小童患者,是否較容易察覺到這方面徵狀?
醫生: 急性意指在短時間病發、出現病徵或併發症,因為急性白血病的癌細胞在骨髓內增長得很快,正常骨髓細胞很快被抑制,令正常的血球和血小板很少,壞血球很多,導致容易流血或發燒感染。病人通常因為病情嚴重需送院,因而診斷到急性白血病。
主持: 如果是慢性的白血病呢?
醫生:慢性白血病不容易察覺到。除了白血病之外,另一種血癌──淋巴癌亦有分為急性和慢性。其中一個個案是一名60多歲的女士,她出現淋巴結腫、頸淋巴脹大,經過活檢後發現為「套細胞淋巴瘤」,屬慢性淋巴瘤。這位女士因為平日有按摩習慣,其按摩師發現她的頸部有腫脹,遂建議她去求醫,醫生取出組織化驗後才發現為慢性淋巴瘤。可見有時候慢性血癌可以沒有病徵,令病人難以察覺。
主持: 淋巴瘤是固體腫瘤可以觸摸得到,但白血病是否沒有腫瘤可以觸摸得到?
醫生: 對,白血病一般沒有腫瘤可以觸摸到。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未有病徵
主持: 如果白血病擴散,急性白血病的存活率有多高?
醫生: 小童病人有90%機會根治,而成年人治癒率則較差,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成年病人,一般情況下即使完成骨髓移植,亦只有40%-50%機會根治。
主持: 急性可在短時間內發現,但慢性白血病有否特別徵狀?
醫生: 慢性白血病通常沒有徵狀,慢性白血病細分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及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而後者通常較易找到病因,因為大部分港人著重健康,每年會做身體檢測,包括血常規檢查,當中有白血球指數。白血球有幾種,包括中性白血球、淋巴性白血球、細胞等,病人在第一年檢查時,即使在血常規檢查中發現白血球指數及淋巴性白血球指數升高,也可能因為身體無大礙,其他血色素、血小板指數亦良好,在第一年未能察覺問題;第二年再驗發現淋巴性白血球又再升高,但不一定會跟進;至第三年又再升高,病人才決定接受詳細檢查,發現已患有慢性淋巴白血病。
主持: 這樣是否代表病情或會拖延數年?
醫生: 其實很多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都會出現拖延數年的情況,即使每年有做身體檢查,根據記錄,其實部分病人早於確診前7-8年已經知道白血球指數微升,及後不斷慢慢升高,直至淋巴性白血球升得比較高才求醫。
主持: 哪些高危人士會較容易出現白血病?
醫生: 醫學界暫時未找到會令人容易患上此病的因素,惟年長人士會有較大機會。
主持: 在香港,淋巴癌似乎比白血病確診數字更高?
醫生: 根據記錄,淋巴瘤一年大概有1000多個新症。
淋巴癌細胞會全身循環
主持:甚麼是淋巴癌?淋巴遍布全身,是否代表一旦某些地方的淋巴有癌細胞,會擴散至其他淋巴?
醫生:首先要了解淋巴系統,淋巴系統基本結構是遍布全身,全身也有淋巴結,如頸、腋下、大腿均有淋巴結,淋巴結是淋巴系統的一部分,由淋巴管串連起來。而淋巴瘤是由淋巴細胞惡化成癌細胞後增生所致,一般發生在某個淋巴結、甚或是某一堆淋巴結,多發生在頸部,一旦發展出淋巴瘤,便會摸到、感覺到。與此同時,淋巴細胞是全身運行,一個部位出現癌細胞,可能已經牽涉到另一個部位,因為正常淋巴細胞會經淋巴系統在全身循環,所以有可能進入骨髓。
主持:如果淋包癌擴散,不止發展到不同的淋巴,會擴散至骨、肺部?
醫生:有機會,所以淋巴癌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病,因為對比其他固體腫瘤,其擴散相對有系統,如乳癌第一線擴散到腋下的前哨淋巴結,再到附近淋巴結、胸腔淋巴結,再發展至橫隔膜下方的淋巴結、脾臟,最後才擴散到骨髓,其擴散路綫圖相對清晰;淋巴瘤則很不一樣,會隨淋巴系統到處走,因此可能骨髓會有癌症、肺部又可能出現腫瘤,比較難預測。
盜汗、發燒、消瘦為淋巴癌病徵
主持:淋巴癌一年大概有1000個新症,白血病和骨髓癌的數字又如何?
醫生:白血病每年大概有300個新症;骨髓瘤同樣有約300個新症。
主持:似乎淋巴癌在香港比較多。除了可以觸摸到腫瘤,淋巴癌還有其他徵狀嗎?
醫生:淋巴瘤可再劃分為何傑金氏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在香港,何傑金氏比較少,相對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比例為1:9,換言之,大部分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之中,大部分為B型淋巴瘤,而B型淋巴瘤之中,大部份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淋巴瘤亦有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淋巴癌像白血病般,同樣因為腫瘤生長得快,比較快能發現。最近有病人在兩個月前摸到頸部有硬塊,兩個月以來脹大得很快,而且沒有痛楚;夜間盜汗,睡覺時即使不是太熱或已開空調仍不停流汗,需要更衣;間中會有發燒;部分病人可能變得消瘦,兩個月時間可減重8-10磅,所以如有發燒、盜汗、消瘦等情況,都可能是B型急性淋巴癌的病徵。
主持:何傑金氏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兩者,哪一種較嚴重?
醫生:其實不可以直接比較,因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病理很特別,兩者的治療方案完全不一樣。何傑金氏的治療方案一般採用化療,病徵亦有其獨特之處,例如病人身體會痕癢但不會出皮疹,亦有機會出現發燒、消瘦、淋巴脹大。而身體痕癢是何傑金氏一個獨特的病徵,即使患者病癒後復發,復發時第一個病徵也是身體痕癢,病人一般因痕癢難耐求醫才發現復發。
主持: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治療是甚麼?一般癌症分為四期,在香港發現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多是早期、中期還是晚期?
醫生:非何傑金氏淋巴癌雖然大部分為B型,但其實有慢性及急性之分,當中50%至60%為急性,有30%至40%為慢性。而急性淋巴癌也有分一、二、三、四期,各期分布比較平均,第一期約20%、第四期亦是約20%,大部分個案發現時為第二期和第三期。
主持:常說第一期腫瘤最好靠外科手術盡量切除,淋巴癌又是否用這個策略?
治療以化療為主
醫生:不是,血癌病人的手術主要有兩個作用,第一是抽取組織進行活檢,作診斷用途;第二是用作緊急處理併發症和控制病情,如淋巴瘤在腸道出現,可導致兩個併發症:第一是導致出血,如果出血過多,有機會要做手術控制,否則會不停流血;第二個是腸道穿破可引起腹腔發炎,病人亦需做手術處理。
主持:即是以化療為主或放射治療為主,對嗎?
醫生:主要是以化療配合放療,不要以為淋巴瘤只局限在某個位置,因為癌細胞有機會沉澱在身體不同淋巴結,只是淋巴結仍未脹大,所以如果只治療局部位置,有機會遺漏部分癌細胞,而化療藥物可以游走全身,所以一般以化療為主。
主持:用化療可以全身性進行治療,但是好細胞、壞細胞也會同樣受損害嗎?
醫生:化療一般不是指一種藥,而是一套方案,包含三至四種藥;另一方面,如果B型淋巴癌有CD20抗原,醫生或會處方針對CD20抗原的標靶藥,施行抗體混合化療,而此方案可引發協同效應,雙管齊下,對打擊癌細胞更有效。
主持:現時有很多新的治療方法,如標靶藥、免疫治療等,但是否都適用於治療淋巴癌?
醫生:化療方案最常見用於治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一線治療時會用上化療及標靶藥物,約60%病人能在療程後成功根治;但這同時代表約40%病人最終會復發,甚至一線治療的成效不彰。如果化療效果欠佳,一般會進一步考慮運用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標靶藥物除了CD20抗體外,現時亦有很多不同的靶點,如CD19及CD79B均是重要靶點,可用於抗體治療或免疫治療
主持:剛才提到淋巴癌有機會完全沒有病徵,如果能夠及早發現,估計治癒機會會更高,但病徵看來跟更年期的病徵相似,如盜汗、輕微發炎等,病人會否因為誤解而拖慢確診時間?
醫生:其實除了B型的典型病徵組合,病人同時多數有淋巴結脹大,可以在頸項位置發現和觸摸到硬塊或腫脹。
檢查淋巴指數及早發現
主持:像女士預防乳癌一樣,多點自我檢查也有幫助,但如果要確診,病人是否要透過抽血檢查才能得知?
醫生:不一定,因為淋巴瘤多數伴隨淋巴結脹大,檢驗時除非病人骨髓已受癌細胞嚴重影響,否則血球指數不一定出現不正常下降。然而,淋巴指數(LDH)的數據,如患有急性淋巴瘤,LDH的指數會上升,可是一般血常規檢驗不會驗LDH指數,所以除了驗身、驗血等,最好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做詳細身體檢查,檢視身體有否不正常現象,例如檢查淋巴結、肝及脾臟有否腫大;檢查脈搏、眼睛;有否貧血;心跳是否正常;肺部聲音是否清澈等。
主持:骨髓瘤的病徵有甚麼?
醫生:骨髓瘤病徵較容易察覺。因為骨髓瘤牽涉到骨頭問題,很多時患者會出現骨痛或骨折,因而較易察覺到,但仍可能有延誤的情況。最近有病人因腰痛問題求醫,但被誤診為骨質疏鬆,醫生處方了骨質疏鬆藥,輾轉過了半年才發現是骨髓瘤。另外,年青患者亦較易輕視病徵,因為可能從早到晚都對著電子器材,加上姿勢不正確,致腰部酸痛,因而誤以為是普通問題而延誤診斷。
主持:除骨痛之外,有否其他徵狀值得留意?
醫生:病人有時候可能會因為貧血而容易疲累或睡著,而走路、上樓梯一層已需要停下來休息;亦有機會有蛋白尿,出現小便多泡的情況,這時要分外留心。
主持:明白,看來血癌很多病徵也不明顯,最好定期找醫生進行身體檢查,謝謝詹醫生,下次有機會再談,再見!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
詹楚生醫生 Dr. CHIM Chor Sang, James
– 血液學名譽顧問醫生
–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大學醫學博士
–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內科榮授院士
– 英國皇家病理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