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情緒表達上未能像成年人一樣,可以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告訴父母自己當刻的心情,他們只能以發脾氣﹑哭鬧等方式去發洩情緒,而不少家長往往在安慰小朋友這件事情上,會慢慢失去耐性,久而久之,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發脾氣 vs 崩潰
網絡上有大量文章,講教養、親子、情緒教育或者同理心等等,但可能在實戰中,小朋友依然不時出現「癲」得很的狀況。今日想特別討論一下兩個情況:
1. 發脾氣 Tantrum
小朋友有明顯目標,通常是被拒絕(不可以吃糖)、不想合作(不想立刻洗澡)、被停止喜歡的活動(看youtube)、引人注意(成人都在忙未有立刻回應小朋友、用行為吸引其他家庭成員加入抗爭一些規矩、或是嘗試挑戰界線)等等,當中通常也帶著憤怒、不滿、孤獨、惱悶等情緒。
這個時候,雖然小朋友會哭鬧叫踢,但如果情緒及原因被肯定,仍會作出回應去減輕發脾氣行為的程度,有時甚至會討價還價。
2. 崩潰 Meltdown
其實行為未必有明顯目標,亦可能由一些事情引起,但因為感覺、資訊、情緒太強烈,以致大腦未能處理,於是出現「跳線」﹑「hang機」﹑「失控」﹑「發癲」的情況,小朋友可能會大叫大喊、踢人、躺在地上、抓自己、身體僵直等等。
7個家長處理小朋友壞情緒常犯的動作
遇到以上情況,家長必定會很慌忙,為了平息事端,可能會做以下的幾件事:
✖ 解釋道理 |
✖ 問小朋友為什麼 |
✖ 抱抱 |
✖ 猜想原因 |
✖ 分散注意力 |
✖ 幫忙表達情緒 |
✖ 嘗試為自己猜想的原因做解決方案 |
這些「火上加油」的回應往往令情況更超載,換來更長時間的崩潰,或者是家長本身亦未能承受接納,而忍受不了大罵小朋友一頓。
切忌與小朋友硬碰硬
我的女兒在「早上起床上學」這個議題上仍不時會出現崩潰的狀況,因為高敏感體質的關係,剛清醒時更敏感,就算十分喜歡上學,意志還是敵不過不定時出現的「情緒及感覺超載」,有時想讓她自己負責任自覺起床,但臨近8時又開始心急不停叫她刷牙洗面出門口,以致當場引爆她的情緒。
深思熟慮過後,要協助自我調節能力較弱的小朋友,還是要先跟她連結,所以我在需要她清醒的時間先躺在她旁邊播輕快的音樂,不說話,而是按按拍拍她的四肢,等待她比較清醒再抖玩幾下,確定完全清醒才一起去刷牙洗面,成功拆解那個「不願起床、說不清的感覺、害怕媽媽黑面、校服不舒適、情緒到、沒動力出門、最後崩潰的輪迴。
想解決小朋友的行為問題,還要先跟他們有情感連結,共同調節狀態,才是育兒必勝法。
羅懿德
兒科職業治療師
Facebook @ 當錞霖在一起·Phoenix媽媽的育兒記事簿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