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活動變得不靈活,如果加上其他長期病患,部分長者久早上起床或久坐後起身會頭暈,容易有跌倒甚至跌傷的風險,然而不少老人家容易輕視跌倒對身體的傷害!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岑健醫生,主題是長者跌倒危機。岑醫生,你是不是經常接觸到長者跌倒個案?
醫生: 的確接觸不少個案。長者跌倒多在夜晚發生,因為長者很多時候要起床去洗手間,或者睡不著想下床走走,又不想找別人幫助、不想叫醒家人便自己摸黑上廁所,導致他們容易跌倒。部分長者也會因為種種原因包括睡得不好、受藥物影響令到精神渙散、晚間視力欠佳、雙腿肌力不足、關節發炎、血壓時高時低致暈眩等,導致他們比正常人更容易跌傷。
主持:長者跌倒後是否應要立即求診?
醫生:長者跌倒後最好是盡快求醫,很多時候長者跌倒後並未有立即求醫,而是家人翌日才留意到長者傷勢情況,例如頭部有傷口流血、走路一拐一拐般,詢問之下長者才說出自己曾經跌倒。很多長者跌倒後也不願告訴家人,而家人或傭人也沒留意,到一段時間後再次跌倒,導致嚴重後果才發現。因此每當長者跌倒,即使情況輕微也應該求診,最好找相熟的家庭醫生,因為會比較了解長者的情況,例如有沒有服食藥物、有否慢性病、平日長者的活動狀況等,由醫生查看長者究竟為何會跌倒:是因為意外(例如站高拿東西,腳踏空而意外跌倒),抑或在家中突然暈眩而跌倒?突然暈眩有機會是因為長者的心臟跳動不規律,導致短暫性腦缺血,這可以相當危險,也有長者因為血壓不穩定、肚痛等而暈眩。要謹記長者跌倒可大可小,不要輕看跌傷後可能只是輕微外傷,嚴重也可引致骨折,最重要是找出長者因何事導致跌倒。
主持:疫情下很多長者少了外出,肌力會不會減弱,增加跌倒機會?
醫生:會的,疫情期間長者及其家人希望盡量避免感染機會而減少外出,長者自己也未必會有動力在家做運動。作為醫生,經常提醒長者平日在家也要多做伸展運動,加強肌肉能力。
主持:長者在跌倒後總說沒事,但如果不理會,會不會有很多後遺症?
醫生:這視乎嚴重程度。有時長者跌倒可能只是些微痛楚,但有機會已經導致骨裂只是骨頭未移位,還可以走路,數天後情況惡化,一旦骨折位置移位,患者會感到越來越痛,甚至無法走路,曾見過有個案最終要做手術。有些長者跌傷,只是頭皮輕微流血,在處理好傷口後,也要留意長者在未來四至六個星期,有否出現手腳不協調的問題,譬如拿不到筷子、夾不到食物、無法寫字或簽名、走路偏向一邊,如出現上述情況要立即求醫。因為跌倒後有機會引發顱內出血,腦部慢慢滲血,一般要四至六個星期便會壓住腦神經,影響四肢活動。
主持:若長者經常跌傷,家人有何注意事項?
醫生:如果長者經常跌倒,最理想是先找出長者跌倒成因。例如是否因為視力問題,當一邊眼睛看不清便容易撞到物件,那就要帶長者去看眼科醫生,檢查是否有白內障等問題,要做手術去解決。也有長者臥床起身後血壓會下降,若找到屬於這個原因後,就要叮囑長者不要心急起床,當起床時先要坐在床邊,待一、兩分鐘才站起身,站起身後也不要立即走路,要站穩及不暈眩才開始走路;或者夜晚起床上廁所時,要請家人或傭人陪同,當然為方便也可放尿壺在床邊。一旦跌倒應及早求診,讓醫生從頭到尾查問各種情況,得知長者經常跌倒的原因,才可以做準備預防下一次跌倒,甚至在家中加裝扶手,或請傭人照顧避免長者再跌倒,因為萬一跌倒斷骨要住院,又長時間不能走動,情況只會更差。
主持:很多長者都有骨質疏鬆,這會否增加他們跌倒後出現骨折的機會?
醫生:骨質密度會隨年紀增長而逐步流失,導致骨骼越來越脆弱,當跌倒後會有較高的骨折風險。所以長者平日要多做負重運動、吸收維他命D以促進鈣的吸收。日常食物內已有足夠的鈣質,不需要特別補充。但在疫情期間,很多人沒有外出曬太陽,加上食物中攝取的維他命D不足,導致身體減少對鈣質的吸收。要預防骨質疏鬆,平日飲食要多攝取維他命D,例如魚肝油、肝類、蛋黃的食物,從而增加鈣質的吸收。
主持:長者可能會喜歡在家中堆積雜物,作為同住家人可以怎樣做?家中有沒有「高危跌倒黑點」家人應特別留神?
醫生:某程度上不需要太擔心家中擺設,只要雜物不是太多便可以,家人反而要注意家居環境不要有太多變化。特別要留意經常發生跌倒的危險區域,例如洗手間,因為地濕、有浴缸,長者要跨過浴缸才能洗澡等,對於長者而言也是危險的地方,尤其是洗澡後欠缺扶手、不夠位置轉身、抹身時平衡不好而跌倒,有時上廁所太用力,導致血壓不太穩定也會暈眩而跌倒。第二個高危地點是廚房,當地下有水或油,加上多尖利的工具等等也是「高危跌倒黑點」。
主持:聽說可以找職業治療師上門看看家中有沒有地方需要安裝扶手?
醫生:的確有專業人士為長者服務,包括到家中視察,看看在洗手間或其他位置有否需要加裝扶手,讓長者更易借力。另外,我也會建議長者不要經常臥床,尤其是入院的長者,因為臥床一天就會流失百分之四肌肉,所以我們很堅持希望長者盡快坐起身、每日多走動,否則入院長時間臥床一星期便會失去接近三成肌肉,日後很難恢復,肌肉失去力量便會增加跌倒風險。
主持:有長期病患的長者,跌倒的比率會比健康的長者高嗎?
醫生:會的,所以長者要注意多做運動鍛煉自己,除了增加腦部血液循環,也能訓練反應,萬一不小心絆倒,也可以來得及反應而避免跌倒,減少受傷機會。
主持:有沒有運動可以介紹給長者?
醫生:做運動視乎個人興趣,也有不同的訓練作用,例如球類運動可以加強肌肉能力、跳舞有助訓練肢體控制、太極可增加身體柔軟度,最重要是長者有興趣,身體又可以應付得到。
主持:「負重」訓練需要用到很大的啞鈴嗎?
醫生:我會建議長者不要使用太重的負重物,其實只是兩支礦泉水就可以做到負重效果。
主持:多謝岑醫生,下次有機會再談。
Dr. SHUM Kin, Cynthia
養和醫院駐院醫生
急症科專科醫生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
-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急症科)
**以上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台/ 網站立場無關。內容僅供參考,所有預防及治療方法都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如有懷疑,請向主診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