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感覺統合」,不少人也會以為等於盪韆鞦、到公園玩以及觸覺活動messy play等等。本星期的文章,想介紹比較少人關注的「體內感覺Interoception」。
透過8個感覺系統整合訊息
現時的感覺統合理論,其實會關注8個感覺系統,包括:
1. 視覺 |
2. 聦覺 |
3. 味覺 |
4. 嗅覺 |
5. 觸覺 |
6. 本體覺 |
7. 前庭平衡覺 |
8. 體內感覺 |
「體內感覺」,相對是最難掌握的感覺,而且每人天生也有不同的敏感度。體內感覺包括多方面,幫助身體了解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狀態,例如冷熱、飽餓、口渴、如廁需要、以及喜怒哀樂的感覺,從而作出適當的決定去解決需要。我的兩個女兒正正有著完全不同的體內感覺敏感度。
不能自我照顧或情緒管理的小朋友 ≠ 百厭
大女兒對於自己內在感覺的掌握較弱,所以在戒用尿片的過程很難熬,2-4歲那兩年日間經常會因為專注玩玩具而忘記去廁所、晚上會因為不肯定自己有如廁需要而驚醒大喊半小時,亦較難拿捏自己生氣程度,往往想表達時情緒已到達要崩潰的狀態,接著一場大哭叫喊。
相反,小女兒的內在感覺很準確,我們完全未有經歷戒用尿片的動作,2歲半有一晚忘記幫她穿尿片,才發現她已經控制得很好;若在零晨睡著後有如廁需要,每一次也能自己起床找媽媽,而不至於尿床;再加上十分清楚肚餓口渴的需要,會自己提出進食要求;而面對有情緒時,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去找大人說出原因。
所以,當遇上照顧及教養上有較多困難的孩子,建議家長或照顧者先撇開「專登曳」這個刻意製造麻煩的預設,試從體內感覺處理困難的角度出發,將有機會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
兩大活動讓孩子更了解自己的內在感覺
以下的兩個活動,能夠協助孩子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內在感覺。
1. 動與靜之間
首先鼓勵孩子跑跳及舞動身體,直至有點出汗,然後叫他們坐下來感受自己快速的的心跳、較深較快速的呼吸、出汗的額頭/背脊以及發熱的身體;5-10分鐘後當身體冷靜下來,再去比較變慢的心跳呼吸,以及身體內其他感覺的分別。
2. 身體感覺地圖
準備較大的一張畫紙,甚至是跟小朋友一樣高大的人型,然後在上面記低不同情緒所帶來的體內感覺變化。
羅懿德
兒科職業治療師
Facebook @ 當錞霖在一起·Phoenix媽媽的育兒記事簿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