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節奏快,都市人休息不足,在長期壓力下身體會產生一些小毛病,例如口腔潰瘍常反復發作,折騰很久不能癒合,會讓人頭痛不已。中醫往往將此病症歸入「虛火上炎」的範疇。那麼,中醫究竟應該如何辨治才能澆滅這口中之火呢?根據中醫學「舌為心之苗」、「心開竅於舌」、「脾開竅於口」以及脾之經脈「連舌本,散舌下」的理論,本病的發生與心、脾、腎三臟關係最為密切,病因多與火、熱、濕有關。
由於口腔不潔,復感受邪毒,使脾胃蘊結熱毒,或因脾虛失運,濕阻中焦,又常服辛辣厚味,濕聚化熱,熱盛化火,火熱循經上蒸於口舌,或因久治不癒,勞傷過度,真陰受損,不能上濟於心,進一步導致心火上炎而加重病情。病機表現為虛實夾雜,寒熱並存,病程遷延日久,反覆發作,治療頗為棘手。
因為針對這種錯綜複雜的病症,既要清熱燥濕,又要溫陽滋陰,但這個分寸很難掌控,一不小心就寒涼傷脾,再不留神就化燥傷陰,常常搞得風聲鶴唳的,醫生和病人雙方都很鬱悶,最後竟然分不出一個陰陽寒熱來。我們經過多年的臨床探究,在汲取諸家經驗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條治療方案。按照這條思路用藥,只要辨證精準,一般都會有較好的療效。
基本方:甘草、黃連、黃柏、胡黃連、半夏、厚樸、川牛膝、肉桂、乾薑、附子、龜甲、蒼术。當然,具體組方和用量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絕對不能盲目地照搬硬套。該方實際上就是一個合方,它融合了甘草瀉心湯、附子理中湯和潛陽封髓丹三首比較常用且有效的方子,可以說是集清熱燥濕與引火歸元於一體,融寒涼藥與溫熱藥於一爐,真正體現了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的宗旨。所以,中醫治療這類所謂「上火」的病症,決非簡單的「清熱瀉火」能徹底解決,其治療大法應該是「引火下行」,這才是做醫的最高境界。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黃斌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