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來襲,疫情洶洶,全球蔓延。今天我為什麼要談這個話題呢?其一,疫情之下,人人自危,擾亂神志,會導致各種神志病;其二,我在臨床上常以疏肝調神、安神定志為法治病獲良效,更加體會到神志病的重要性;其三,適逢新開神志科做科普宣傳,以便讓民眾更多瞭解神志病的相關知識。
神志病究竟是什麼病呢?神志病不是具體的某一種病,所以絕不能說神志病就是精神病、抑鬱症或者焦慮症,但是反過來說,後者可能屬於神志病的範疇之內,似乎並不為過。現代醫學分科越來越細,卻從未有過神志病的概念,這是由於它的醫學體系所決定的,總體來看其病症範圍實在太廣了,所涉及的系統、臟腑也非常多,根本就無法抓住,以致於各自界限模糊,不甚清晰,因此,也就很難下一個科學的定義。然而,按中醫理論詮釋神志病不僅完全可行,而且在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指導下治療神志病也是卓有成效的,古今名醫的經驗姑且不提,即便我本人近幾年的成功案例也不少,足以說明中醫藥之確切療效。
近年來,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有學者提出心-身醫學的概念,認為很多疾病的發生與心理因素有關,從而在治療方法上更加多元化,或者更加精准而清晰。不過,心身疾病的概念比較寬泛、籠統,基本涵蓋了幾乎所有各系統疾病,而且現代感十足,偏重于心理學。另有一種病名由於近年來中醫的普及開始在香港漸漸流行,那就是「情志病」,無論從字面上還是內涵來看,這個病名都是最接近神志病的。
但是,從中醫的角度講,情志只是致病因素,在形容發病原因時常常會提及,而用它來指病有點牽強附會,也容易引發歧義。神志二字,實源自神、魂、魄、意、志(五志),五志與五臟相隸屬(心-神、肝-魂、肺-魄、脾-意、腎-志),臟腑功能失調往往影響五志的變化,導致神志異常,所以神志病是中醫傳統上的稱謂,不但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明確的概念指向,只要稍有一些中醫知識或傳統文化基礎的,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當然,在現代化、國際化的香港,剛剛推出這個名字可能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如果適當多做幾次像今天這樣的中醫科普,相信一定能得到普遍的認同和接受,因為神志病才是真正的中醫病名,這也是為中醫正名吧。
關於神志病的內涵及外延簡單陳述如下:
【內涵】所謂的「神志」是指機體生長發育及其與外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特殊功能活動,具體表現為感覺、感情、意識、思維、精神、語言、記憶、行為等多個方面、多種內容,關乎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質素。中醫認為「神志」以臟腑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是臟腑精氣對外界動態變化的應激反應,在六淫、七情、外傷等因素作用下,人體臟腑功能受擾,氣血津液變動,引起“腦神”功能失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神志異常,從而形成神志病。中醫神志病學是運用中醫理論研究神志本質及神志異常疾病,探尋其生理、病理機制及其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科。中醫歷來都非常重視神志問題,那麼能治療神志病一直也是體現中醫水準的一種最高境界,但真正上升到一個學科的高度也是近些年才興起的事情。國家中醫藥局匯總一批專家學者的研究意見,2015年11月16日就頒佈了《中醫神志病臨床診療指南》,其中細則對於我們目前治療神志病有較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