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以往患者多為60歲以上,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多了40、50歲的患者,由於導致白內障的因素不少,如深近視、糖尿病、濕疹、牛皮癬等免疫系統問題,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曾雁建議患者,如因白內障令視力變差,影響日常生活的話,宜及早接受治療。
主持:今天邀請了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曾雁醫生,主題是一個上年紀後便要多注意的眼睛疾病—─白內障,可以跟大家講解一下白內障是甚麼嗎?
醫生:白內障是指眼珠的透明晶體部分變混濁。晶體就像照相機的鏡頭,當清澈透明的晶體開始變得混濁,就會影響視力,情況就像鏡頭變矇矓,常見原因多為年紀漸長導致晶體退化,多發於60歲以上長者,但近年也多了40、50歲的病人,因其他因素導致白內障,例如深近視、糖尿病、濕疹、牛皮癬等免疫系統問題。
白內障病徵﹕近視加深、感光變差
主持: 白內障是由於晶體慢慢退化變得混濁,視力方面會出現甚麼問題?
醫生:早期白內障並沒有徵狀,部份人只是感光逐漸變差,明顯的病徵則會出現畏光或強光殘餘等情況,視物時會像看到太陽光般四周散發光暈的情況,駕駛時看車尾燈也會出現光暈。
初期白內障的病徵還有近視突然加深,看遠景時變得模糊,看近的事物卻很清楚,讓人誤以為是「老花」減輕,但其實是因為晶體硬化後令視力度數改變,眼睛視點只能對焦近的東西,導致看遠的東西模糊。當然,比較嚴重的白內障,遠近影像都變得模糊,部分病人亦會看到「鬼影」,如看字和燈光,旁邊出現雙重影像。白內障如果一直不處理,可能會因白內障而導致青光眼,嚴重的可以致盲。
主持: 若出現白內障,何時是做手術最適當時機?有深近視的人出現白內障,是不是應該早點去做手術?
醫生: 當你感覺視力變差,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等,就應該考慮做白內障手術,術後大多患者的視力會有明顯進步。但如果只是輕微白內障,純粹因想改善深近視而做手術就值得商確,因為所有手術均有風險,萬一出現感染、視網膜脫落或黃斑點水腫,導致嚴重眼疾就不值得。
白內障屬微創手術
主持:深近視的人做手術是否比較高危?
醫生:深近視的人進行白內障手術,感染的風險和其他人是一樣的。但要留意深近視人士,不論有否做手術,其視網膜脫落的機會都較高。但做手術後可減退近視,減少對眼鏡的依賴。
主持: 醫學科技進步,現在做白內障手術看來比以前輕鬆,現時白內障手術算是一個小手術嗎?
醫生:白內障屬於微創手術,病人可以選擇只作眼部局部麻醉,在清醒下進行手術,或者監察麻醉下進行手術。手術傷口範圍只有約2毫米,過程中醫生會用超聲波打碎晶體後,吸出並換上人工晶體,過程只需要15至20分鐘。
主持:是否有不同的人工晶體?選擇人工晶體時有何考量?
患者可選擇不同的人工晶體
醫生: 選擇人工晶體時會以病人的期望出發,如果病人想在手術後盡量減少依賴眼鏡,可考慮多焦距人工晶體,或新型的擴展景深(EDOF)人工晶體,兩者都具有矯視功能,可做到幾乎沒有度數,看遠近事物都清晰,電腦和手機也可以看到,但必須有足夠的對比度和光線,而且字體要深色。
如果病人原本戴隱形眼鏡,並習慣一隻眼睛看遠,另一隻看近,可以選用單焦距人工晶體,它可改善一個距離(即遠或近)的視力,手術後可以維持到手術前的情況,即一隻眼睛遠看,另一隻眼睛近看。
主持: 剛提到的EDOF人工晶體是新技術嗎?
醫生: EDOF是較新的人工晶體選擇,由於多焦距人工晶體經常會出現光環或眩光、視力模糊等問題,EDOF人工晶體減輕了這些情況,亦可提供由遠到近的無縫連續視覺功能,即使看電腦屏幕、平版電腦時也可以,不過看太細小的字或需用老花眼鏡幫助。
白內障手術後 或需眼鏡輔助
主持:白內障手術是否一勞永逸?還是日後也有機會要戴眼鏡呢?
醫生: 原本我們是靠晶體去協助對焦,但人工晶體並不能自動對焦,因此如果植入單焦人工晶體,老花仍會存在,特別是當看細小的字或光線不足夠時,戴上適度的老花鏡有助看得更清楚。若希望減少對老花眼鏡的依賴,可使用單焦距人工晶體,讓一隻眼近看、另一隻眼遠看。如果植入多焦或擴展景深晶體,大多數情況下都不用戴眼鏡。不過因為手術有時會有偏差,如果完成手術後,還有少量度數、散光,就需要戴眼鏡輔助。
主持:病人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在夜晚駕車,會否出現眩光、殘影等情況?
醫生: 萬一有糖尿上眼,長期保持一個良好的血糖水平,有助穩定病情。我們的身體是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只是當血糖控制不好,才會令我們的器官不能自我恢復。所以保持穩定的血糖,再加上適當的治療,就可以控制到病情及有機會逆轉。人工晶體和天然晶體雖然略有不同,但功能十分相似,所以對駕駛的影響不大。在不同種類的人工晶體中,由於多焦距人工晶體的光線會較散,單焦距人工晶體的眩光情況較少,因此一般會建議需要經常晚間駕駛人士,如職業司機應考慮植入單焦距人工晶體。
主持:會不會比較多人選擇單焦距人工晶體?
醫生: 的確較多人選擇單焦距人工晶體。
任何手術均有風險
主持: 聽說用多焦距人工晶體,會難以對焦,對嗎?
醫生: 因為多焦距有多個焦點,看遠事物時要用遠的焦點,看近事物時要改用近的焦點,腦部需要時間適應,少數人會無法適應而要再做手術取出。手術前醫生會向病人解釋各類人工晶體的好處及缺點,讓病人考慮清楚。
主持:白內障手術有沒有風險?
醫生 : 任何手術也涉及風險,雖然白內障手術屬微創手術,傷口很細,但手術過程也有些風險,例如在移除混濁的晶體後,要保留晶體的「後囊膜」用作承托植入的人工晶體,但手術過程中有機會弄破此「後囊膜」,令眼珠內的半液態玻璃體流出,影響手術順暢度。亦有病人在完成手術一、兩年後,因上皮細胞會慢慢增生,令原本透明的「後囊膜」變得混濁,遮擋光線進入眼睛,影響視力。屆時可進行一次激光治療,在晶體後囊的中間位置開孔,光線就能穿透晶體,改善情況。另外,眼球出血、「飛蚊」情況增加、視網膜脫落、細菌感染等均屬白內障手術後風險,但機會不大,所以手術後覆診尤為重要,以跟進病人有否出現任何手術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