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並沒有對「延宕」(Procrastination)(即俗稱的「 拖延症 」)有一致的看法,可是對這種行為也有長期的研究探討,卻未有清晰準確的診斷方法。本文目的是介紹這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讀者可以按個人需要參考改善方法,但如果問題已經對個人生活、精神情緒以及工作,有難以駕馭的影響超過一段時間,就必須找醫生或心理學家尋求支援。
「 拖延症 」同精神健康有關?
筆者在從事人事管理與培訓時,接觸過不少明顯有拖延行為的服務對象、同事、上司和下屬,就算近十年在復康和教育系統裏面,也發現不少工作人員對於自己的拖延感到壓力。這種問題的普遍性可以從美國的調查數據了解一二。
根據DePaul University的Joseph Ferrari的一項研究指出,在美國約有20%的男女長期受到 拖延 的困擾。20%的爆發率遠比大家熟悉的抑鬱症和焦慮症為高。Ferrari發現沒有拖延的人群一般會把焦點放在要完成的工作上,他們一有個較強的自我認同(Personal identity)而不在意心理學家所指的「社會自尊感」(Social esteem)(究竟其他人有多喜歡我?)。可是有拖延問題的人群會把焦點放在「其他人會如何看我?」所以拖延未必代表當事人沒有智慧和時間管理的能力。研究發現拖延與精神、情緒和心理問題相關,例如ADHD、强迫症、報復心、被動攻擊人格傾向等,值得大家關注。
為何出現 「 拖延症 」?
美國心理學家Linda Sapadin在其著作《How to beat procrastination in the digital age》,列出有以下六個個人性格特質是「 拖延症 」的風險因素。你有發現自己有一個或以上嗎?
1.完美主義的人:「只要我的工作失敗或者不是最好,我也就同樣失敗!」
2.追夢的人:「我要輕鬆生活,不會跟庸俗的你們按成規做人。但只是造夢也是脫離現實!」
3.焦慮的人:「我沒有安全感,時常有幻想出來的懼怕。我也害怕改變與冒險!」
4.製造危機的人:「壓力才能推動我積極。我習慣熬夜、吸收咖啡因和感受腎上腺素的威力!」
5.違抗的人:「我憎恨權力,發現最佳反叛的方法就是被動攻擊技巧。我會接受任務但最後卻把承諾『遺忘』!」
6.取悅你的人:「我經常很忙碌,不重視我能否完成任務。我希望取悅你而令你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