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天氣轉涼,相對濕度降低,氣候環境乾燥,燥邪傷人的機會亦因而增加。中醫學認為,燥邪為外感六淫邪氣之一,其致病性質和特點有:
(一)燥性乾澀,易傷津液,而致陰津虧虛的病變,臨床上可見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皮膚乾澀,甚則皸裂,頭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症;及
(二)燥易傷肺,出現乾咳少痰,或痰液膠粘難咯,或痰中帶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防治燥邪傷人,須注意以下事項:
(一)注意氣候變化,天氣轉涼時須添衣被擋風保暖,氣溫升高時,亦應調整衣被,以免出汗過多,消耗體內津液;
(二)注意家居採光通風,早晚溫差大,門窗開合應加以調控,吹風扇和用暖風機易致空氣乾燥,應減少或控制使用時間;
(三)適量增加飲水量及次數,宜進食水份較多的瓜果蔬菜,如雪梨、木瓜、蘿蔔等;
(四)蜂蜜性平甘味,具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對肺燥乾咳、咽乾、腸燥便秘有效,可適量選用;食療上:如烹煮粥湯,可選用適量的性微寒、味甘、具潤肺養陰、益胃生津的沙參、麥冬;性微寒、味甘、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百合以及性平味甘、具益氣養陰、補脾肺腎的山藥,共起養陰潤燥健脾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上述具中藥效的食品時,亦應先弄清是否患有任何禁忌病症,病情變化或加重時應及時求醫。
脾主運化升清,生化氣血津液,因此在防治燥邪方面,健脾亦需重視,要飲食有節,忌食燥熱辛辣、生冷寒涼之品;保持心境暢快,不思慮過度傷脾,亦不抑鬱惱怒,氣滯化火傷陰;依季節環境的變化而做適合自己的運動,量力而行,勞逸結合,保障休息,讓身體健康,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醫臨床副教授 黃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