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也相信 愛心 教育 對兒童心理發展有正面的幫助,然而對學習效果或有疑慮。筆者自幼讀書成績極差,在當時屬最低級別的中學也要留級兩次。還記得中一時班主任在成績表寫上的評語是「只顧玩耍,無心向學」。改變來自留級的那一年,遇到用 愛心 、包容和接納來教導的老師。雖然她沒有教導我甚麼特別的學習方法,但當時的鼓勵與提醒,使我愛上學習。翌年我便由留級生變成了全級第一名。不過, 愛心 教育 也是需要技巧的,否則 愛心 教育 會變成縱容 教育 。今次跟大家分享在 愛心 教育 上使用獎懲會否有矛盾。
獎懲 教育 的對與錯
獎懲是在教導兒童上最易用,但亦是最常犯錯的一種方法,用得不當,不單沒有效果,更會適得其反。家長需先了解獎懲之別。獎勵用於增加行為出現的次數;反之,懲罰用於減少行為出現的次數。
例如成績好獎勵(增加),犯錯便懲罰(減少)。常見錯獎的例子是因小朋友今天沒有「曳」,所以便得到獎勵。錯罸的常例是小朋友做功課不小心,則罸多做兩份補充練習。前者,小朋友必需要先「曳」才可獲奬,可想而知定會加強壞行為的出現。後者犯了兩個錯誤,其一是「不小心」欠缺具體性,要指出如何不小心,如漏寫標點。其二,用練習來作為懲罰,只會增加小朋友對做練習的厭惡感。
懲罰改善合宜行為
愛心 教育 其中一個重點是多運用獎勵,以增加合宜行為的頻率。就以上例子,獎勵可成鼓勵小朋友主動檢查自己有沒有遺漏,從而建立良好習慣。懲罰雖然相對易用和效果快,遇到小朋友不當行為時,威嚇施罸效果會立桿見影。但是,兒童便會在恐懼中成長。而就算沒有某些行為出現,不代表表現有改善。正如一個不犯校規的學生也不一定是好學生。
我曾教導一位自閉症學生閱讀理解,也有使用懲罰來改善他不看文章便猜答案的問題。每次他做練習若不能告訴我是在文章哪處找到答案,便要在我教導後把那段文字抄下來。一段時間後,他便覺得看文章比抄文章易,慢慢便改變了此陋習,閱讀能力也大大改善。細心的讀者應該發覺這個方法獎懲兼備,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