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米(6呎3吋)的謝高晉成為歌手前曾是一名 籃球 員,身高得天獨厚的他曾經也因為訓練而受傷。雖然不同球類運動都有勞損風險,但 打籃球 可能是眾多球類運動中最易受傷的活動之一,到底為什麼?而那些部位受傷風險最高?由《原來生活好快樂》「運動魔法」嘉賓物理治療師劉建榮Wing Sir為大家講解。
上肢下肢一樣易受傷
Wing Sir指,一般 籃球 員的腳踝及膝蓋等關節部位會比較容易受傷或造成勞損;除此之外因為 籃球 需同時運用手部及下肢,手指、肩膊、手肘扭傷,甚至脫臼也相當常見,並不會局限於下身關節部位。
身高較高≠優勢更高
另外,籃球總被視為是「高個子的運動」,普遍認為身高較高更有優勢;那麼身高較高,是否也會少些身體磨、不易受傷?Wing Sir表示,其實籃球除了講求身高優勢,彈跳力、速度、敏捷度等技術性條件也相當重要;至於身高較高就比較不易受傷的說法並不成立。
橡筋帶選購TIPS
橡筋帶運動除了可以鍛鍊肌肉耐力、改善身體協調,還可以用作復健腦用途,同時舒緩肌肉疼痛;加上因為橡筋帶運動普遍比較簡單易操作,大家也可試在家中進行。Wing Sir提醒初學者選購時可先試用選張力不太厲害的橡筋帶,而橡筋帶一般以顏色區分:淺色代表張力愈輕,深色代表強度較高,綠色則是中間,供大家參考。